在RPA 1.0階段,作為“虛擬助手”出現的RPA,幾乎涵蓋了機器人自動化的主要功能,以及現有桌面自動化軟件的全部操作。部署在員工PC機上,以提高工作效率。缺點則是難以實現端到端的自動化,成規模地應用還很難。
2:非輔助性RPA(Unassisted RPA)
在RPA 2.0階段,被稱為“虛擬勞動力”的RPA,主要目標即實現端到端的自動化,以及虛擬員工分級。主要部署在VMS虛擬機上,能夠編排工作內容,集中化管理機器人、分析機器人的表現等。缺點則是對于RPA軟件機器人的工作仍然需要人工的控制和管理。
3:自主性RPA(Autonomous RPA)
在RPA 3.0階段,其主要目標是實現端到端的自動化和成規模多功能虛擬勞動力。通常部署在云服務器和SaaS上,特點是實現自動分級、動態負載平衡、情景感知、高級分析和工作流。缺點則是處理非結構化數據仍較為困難。
4:認知性RPA(Cognitive RPA)
RPA 4.0將是未來RPA發展的方向。開始運用人工智能、機器學習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,以實現非結構化數據的處理、預測規范分析、自動任務接受處理等功能。
目前,盡管大多數RPA軟件產品,都還集中在2.0 - 3.0之間,但其發展已相當成熟,產品化程度亦是很高。一些行業巨頭已經開始向RPA 4.0發起了探索。